余永定:融资难融资贵不能单靠放松货币政策解决
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9月25日讯,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周三晚在“经济50人论坛”上表示,当前中国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多方面造成,特别是制度性原因,所以不是单靠放松货币政策能解决的,根本途径还是加速金融改革,降低金融机构的中介成本。
体经济融资问题首要原因:中介成本较高**
当前监管层频频出招,力图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今年8月份,国务院出台“融十条”,从十个层面全方面着力解决企业融资贵问题,包括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缩短融资链条,发展直接融资等。央行今年瞄准“三农”、小微连续两次定向降准,压缩银行同业、非标等通道业务;银监会牵头出台存款偏力度考核指标,规范商业银行揽储等行为。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显著,余永定援引统计局调研数据称,二季度小微工业企业民间借款的年化利率约为25.1%,“这种利率企业根本没办法生存。”
余永定从中介成本、资金需求方、制度等方面分析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首先中介成本,银行的“加成率”较高。余永定列举数字称,2013年,工、农、中、建、交五家商业银行的平均利润率达23.6%;其利润占中国500强企业利润总额的35.6%。同时,在经济下行环境下,银行贷款的风险溢价上升。
资金需求方面,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占用了大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对一般企业产生挤出效应,同时这些平台对利率不敏感。
客观金融环境和制度方面,银行受政策上信贷规模的控制,以及75%的存贷比监管指标等,导致资金供给方规避管制活动,从而延长了供给链条。中小微企业受抵押、担保的限制,走向影子银行等。“这样,在供、需双方逃避监管的共同作用下,交易链条延长、"金融密度"加大,交易成本上升。”余永定说。
同时,在存款利率仍然受管制,可贷资金需求依然旺盛,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推动下,银行间必然会通过出售高回报的理财产品等形式高息揽储,推高存款成本,也加剧了资金来源的成本。
早前7月份,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一次通气会上表示,融资成本高跟中国的投融资体制、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直接融资欠发达等。
降准降息效果有限,可重新考虑存贷比监管指标**
对于降低企业融资贵,缓解融资难的问题,余永定表示,进一步降低基准利率,短期内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但也有可能恶化资源配置、不利于结构调整,不利于控制通胀,即“效果有限,而且有副作用”,所以降准降息不能从根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根本途径还是“加速金融改革,降低金融中介成本”,余永定表示。
对于中间、通道业务的压缩,央行今年已连续出台监管政策,《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和《银行业同业银行结算账户通知》,力求压缩或疏导中间环节,使资金快速有效的传导至实体经济,降低中间交易环节。
对此,余永定接受大智慧通讯社采访时表示,监管层对同业的监管大多数是出于防风险的考虑,当然对降低中间交易成本也有积极作用,但“如果取消或放松一些银行监管的规制,则这些中间环节就可以自然消失了。”
“且75%的存贷比监管指标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也可以重新考虑。“所以出于安全考虑的银行监管措施要掌握好平衡,一方面考虑安全,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发展、增长”,如果过度抑制会导致经济严重下滑。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曾在《金融研究》发表评论称,存贷比指标监管和贷款规模控制扭曲了商业银行经营行为,不利于流动性管理和金融稳定。她建议尽快启动《商业银行法》的修订工作,取消存贷比指标限制和贷款规模控制。
其他途径,余永定还建议,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改革体制以改变企业行为方式,增加企业对利率的敏感度,推动利率市场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