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不进厂了
在上世纪60-90年代,当工人是光荣的,能进工厂当工人,甚至全家人能引以为傲,为什么到了如今的年轻人们都抵触进厂?纷纷涌入外卖行业、快递行业、开滴滴行业,从而导致的制造业用工荒日益严重,但真的全是年轻人的问题吗?KIKI作为90后,也给大家分析分析其中的因素。
可能大家都忽略了一点,在上世纪60-90年代的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背景下的工厂都是国企,进了国企当工人那就是铁饭碗,那时候转正当个工人确实非常荣幸非常让人羡慕,而且当时的工人的地位很高,是领导阶级,过去工人的工资比一般干部高,比教师、医生、技术员的工资也高,工人在待遇的任何方面都没有显得差。哪怕是到了90年代末期,可以到沿海地区进厂打工一年,回老家就可以盖新房、买彩电,娶媳妇,对于农村人来讲,不可谓不风光。
首先不得不承认随着世代的发展,80 90往后的几代人的教育中没有重视过劳动教育,从小或多或少就被灌输过“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父母总会在耳边说着一句要努力读书,以后就可以坐办公室,当白领才是有出息,不用再风吹雨晒做苦力。导致我们潜意识里已经把工人地位贬到最低,甚至是歧视,觉得进工厂的年轻人都是学历不高的人,网上流行语也流传着“水平不行你就去找个厂打螺丝”等贬义性形容语句。
再看看如今的工厂,且不说福利,日常的薪资待遇也并不是特别好,所以多数年轻人都给工厂打上了强度大、时间长、没有自由、挣得少的标签。认为工厂就是没有钱也没有面子的工作。确实,工厂上班时间都需要12小时,流水线上的作业更是枯燥,可能有时候甚至需要加班,勤奋的年轻人可能一个月能够拿到六七千,但每天的工作时间甚至超过15小时,有的不愿意加班的年轻人,可能一个月顶多也就只能拿到五六千的工资,三四线城市甚至还停留在月薪3000左右的水平。所以当今社会背景下,年轻人都很现实,压力也很大,他们毕业后面临结婚,买房,生子等沉重的生活压力。低工资叫他们如何面对结婚的彩礼、高入云顶的房价、生娃的抚养压力?
随着快递行业、滴滴行业和外卖行业的兴起,工资可涨的空间更大,更自由,只要你肯付出,每月挣1万+可谓是小菜一碟,对比之下自然是更好的选择。也正因为如此,制造业用工荒的问题出现了。
不过,KIKI相信工人、农民依然是社会的主体,希望国家提高工人农民的地位,重视劳动教育,重视德育教育,减轻青年人的压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劳动光荣的氛围,使青年人愿意当现代工人,当现代农民。他们是社会创造者。改革开放44年以来,推动我们中国发展的主要力量,不都来源自工人和农民么?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体力劳动和脑力的差别会越来越小,工人和白领之间的差别也会缩小,待遇也会拉近。人们对工人会有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