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的海外技术收购或成中企投资新亮点
202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同时遭遇了一头“灰犀牛”和一只“黑天鹅”,灰犀牛是中美“科技冷战”,黑天鹅是新冠肺炎疫情,它们都对全球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带来冲击。危中创机,从跨境投资并购与技术产业合作角度而言,我们可以深化对外开放,扩大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QDIE)试点,让小而美的海外收购与产业合作多发生。
从海外投资并购总量趋势来看,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总额3621.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0.7%,以本币计算,降幅甚小。2019年上半年全行业对外投资同比2018上半年3977.5亿元人民币下降2.1%相比,2020年上半年对外直接投资下降幅度放缓了不少。
而在海外并购方面,根据晨哨监测数据,2020年上半年,中资海外并购交易共168宗,交易宗数同比上升9.09%,其中披露金额的交易有117宗,披露交易金额272.57亿美元,披露交易金额同比下降66%。可以理解为,海外并购热情不减,但交易金额大幅下降,2020年上半年,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下降,但制造业海外并购宗数依然居于第一,升级需求依然强劲。
2020年上半年对外投资金额降速放缓,海外并购金额大幅下降,但海外并购交易宗数上升,中企海外收购升级热情不减反增。这体现了在逆全球化因素影响下,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处境艰难和收购需求强劲这一矛盾特征。
在目前内外环境下,收购海外小而美的标的更加容易执行,这也是在技术升级驱动下海外收购需要优先考虑的策略,即多寻找和收购规模小、点上升级的技术标的。
同时,不论是对外投资和海外并购,还是利用外资,科研和技术服务成为新增长的亮点。这表明了我国经济发展、企业发展对创新和技术升级的需求。
6月21日,天准科技实施了科创板上市公司首宗海外并购,就是这样一个例证。收购标的是德国半导体检测设备企业,交易金额不大,为1800万欧元,其公告显示,主要看重标的方技术,标的方财务不构成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从2020年上半年双向投资尤其是海外并购的特点来看,小而美的海外技术收购成为主流,客观上这既是国内外政策约束的结果,反过来,对此类小而美的收购,监管部门也应该考虑多予以鼓励和放行,资本也可以多从中寻找合作机会。
可以预见,这一特征和趋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流行。
从国际上来看,在当前中美竞争和摩擦加剧,美国拉拢盟友对华实施技术压制和排斥以及欧美各国纷纷立法加强对外国投资的约束和防范的背景下,优秀的、体量大的标的可得性难度增加。
同时,在当前美国对华加紧防范和遏制下,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日益重要,短期内难以看到大规模鼓励海外并购的背景下,小额收购更加易行。
从我国自身来看,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依然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的中游,全球不少好的标的总体上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当地已经不属于技术前沿和敏感技术是这些可得标的的技术特征。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仍然有5-10年左右的技术代际差,因此中企可通过投资此类标的缩短我方摸索时间成本,扩大对方市场应用,实现双赢。
此外,解决主要社会矛盾、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要依靠供给侧改革,除了自主创新外,海外收购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
面对这一新趋势,我们可以这样行动。
其一,在特定区域扩大QDIE试点。在当前逆全球化因素和全球创新链面临调整的情形下,在特定的区域继续扩大开放,比如在有条件的自贸区和承担国家开放发展示范园区里,在QDIE的框架内增加试点额度,总量可控,风险可管,用于帮助企业开展海外小而美的标的收购。
其二,企业既要利用好“技术大国”和“市场大国”技术投资与合作的机会,可以多尝试面向“技术大国市场小国”的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前者如美国和印度,后者如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和北欧一些国家。
其三,企业应利用好科创板注册制度,资本可以围绕准上市企业和科创板上市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收购助力科技企业发展。
其四,企业若想利用好科创板通道,就需要聚焦于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开展投资收购和技术合作。